为了让学生们深入社会,感受历史,了解大别山地区深厚的红色文化,书写有温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信阳师范学院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大别山非虚构写作中心”于4月23日在罗山县何家冲举行了以“亲临历史现场,感受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学采风活动。
信阳师院“大别山非虚构写作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何建明先生担任中心主任兼客座教授,是我校创建的全国第一个面向本科生的非虚构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采风团,亲临何家冲这块红色的土地,感受大别山区壮烈的红色文化和秀丽的山川风光吧!
出发!
23日清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写作中心的学员们在沈文慧院长和中心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采风地——何家冲!!!
No.1参观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
采风团一行首先来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氏祠。
何氏祠
1934年,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前,军部设在何氏祠。何氏祠,明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共16间青砖瓦房,风格庄严古朴。讲解员小郭为我们讲述了红二十五军在何家冲建军、与敌人战斗、从何氏祠出发长征等很多故事,写作中心的小伙伴们在这里认识了英勇无畏的红二十五军战士们,他们中最大的还不到三十岁,最小的只有八岁,这些年轻的红军战士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宁、和平,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师生们。村民何大妈用微薄的收成救护红军伤员,用亲生儿子换回被敌人清剿队抓去的红军伤员,为救红军伤员余占海,当众刺瞎自己右眼以证明余占海是自己亲人的事迹,令师生们唏嘘不已,深深感叹战争年代军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何氏祠内听讲解员小郭讲红二十五军在此驻扎的故事
No.2 古银杏树下仰望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集结标志——古银杏树,距何氏祠不远,树龄880岁,高30米,直径4.2米,冠幅15米,根深叶茂,果实累累。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向西北实行战略转移,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与2984名红军战士集合在古银杏树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大旗,面对银杏树举拳誓师,出发西进,开始长征。
据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当晚,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一道闪电把这棵古银杏树劈开了一道裂口,此后银杏树几乎枯萎,直到第三年红军长征胜利后,劈口处才长出新枝,重新发芽,枝叶繁茂。1996年,被称为“绿色纪念塔”的古银杏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站在这棵见证了革命战火的大树下仰望,望着它躯干上那两道深深的疤痕,望着它傲然挺拔、直冲云霄的枝干,多么像我们浴血奋战、不畏危险、誓死保卫祖国的红军战士啊!而如今和平的年代里,这棵古老苍翠的银杏树挺拔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依然如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深情守护着这一方可爱朴实的百姓。
古银杏树下的仰望
No.3参观军部医院
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位于何家冲村张寡妇沟,占地1600平方米,由4个相连的四合院组成。这是一组建于明代的民居,风格与何氏祠相同。1932年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留下大批的伤病员无处安置,何氏兄弟捐献出自住房,建立了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到长征出发时停办。
据讲解员介绍,何家冲三面环山,山峰连绵,山势陡峭,军部医院建于此处,有利于敌人清剿时转移伤病员。当时药品严重不足,战士们和医务人员还经常上山采药,制作药品救治伤员,也常常为当地老百姓治病。医院有重伤室、轻伤室等,屋内设施虽然简陋,条件艰苦,但是军民团结一心,敢与死神抗争!在医护人员和当地百姓的悉心照料和保护下,很多伤病员都恢复了健康,得以继续奔赴前线战斗。
军部医院里的绘画、雕塑
No.4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为了学习与发扬红军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采风团师生还来到了罗山县烈士陵园缅怀英勇的先烈们。
中心学员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祭拜了革命先烈。望着一排又一排的墓碑,心情也变得凝重起来。感恩烈士们的无私付出,新时代的年轻人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陵园前流水淙淙,静谧的蓝天有白云轻轻游走,日复一日地陪伴着这些壮烈的英灵。
烈士陵园与革命烈士墓碑
No.5感受祥和的乡村生活
铭记历史,不忘先人之功。站在村头眺望,一色青砖灰瓦的何家冲静穆在青山绿水之间。风吹麦浪翻滚,炊烟袅袅升起,勤劳的母亲在塘边洗衣,能干的农夫在地里翻土,孩子们在园子里玩耍,游人们在平坦的大道上漫步,多么安宁祥和的生活啊!如今的何家冲,继续发扬党的长征精神,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了豫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如若不是亲临历史遗址,有谁会想到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岁月流转,白云游走天空,我想革命烈士们的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现在这个安详幸福的何家冲,这不正是他们为之浴血奋战、不惜牺牲生命的追求吗?他们一定会把欣慰与思念化作天边七彩的祥云,永久地守护着这片红色的热土!
宁静的小山村 劳作的村民
文案/王雪可,牛紫宇;2015级秘书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