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思想教育 > 正文

从《人生》看路遥

时间:2017-06-11 12:40:01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何处是归宿?我们的人生又是什么模样?又或者我们现在就是年轻时的高加林?

《人生》是我读路遥的第一部作品,在惋惜高加林悲剧性遭遇的同时,也为他被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冲昏头脑感到无奈。“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小说那朴实的话语,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陕北色彩的生活环境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对作者路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文章先读作者。路遥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父亲在他7岁时就把他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家。路遥曾在自述他的童年经历时说:“童年对我来说,不堪回首,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穿着破烂的衣服,我们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我知道父亲要把我掷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跟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我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儿起来,趁家里人不知道,躲在村里一棵老树后,眼看着父亲踏着蒙蒙的晨雾,夹着包袱,像个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但我想到,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我想到了这里我就可以上学了。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那时才是一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路遥读小学以前,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路遥原名“王卫国”还是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给起的名字,含保家卫国之意。童年贫穷的生活炼就了路遥坚毅的品格,他回忆说“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地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不时得用手托扶一下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栽倒,课间同学们都到教室外边活动去了,我不敢站起来,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我甚至觉得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但为了不使尊贵的脑袋,在这个世界面前低垂下来,身上的其他部位,都在拼命挣扎着来支撑它。”人们常说,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它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以后的生活。路遥小时候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对艰苦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路遥从小就渴望读书,渴望知识,因此在上学期间,他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他最崇拜的作家就是柳青,其次还有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对写作的

热爱,他很快挤入文坛。路遥在写作上有幸受到作家柳青的栽培。他把柳青称为“我的文学教父”。柳青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创业史》以及《铜墙铁壁》、《种谷记》等。柳青和路遥都曾在陕西作协工作,这个时期,柳青不仅教育了他怎样当作家,更是身体力行地教诲他。在路遥心目中,柳青是他在做人和创作上的可见可触,可亲可爱的楷模,是他的精神导师。换言之,路遥对柳青的接受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崇高继承。

小说的现实主义性决定了他的小说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地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地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状态。《人生》是路遥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城乡生活的生动反映,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而且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代青年人的心路历程,让他的小说更能使人产生共鸣。路遥笔下的人物百分之九十都是有社会原型的,他为了了解人物,不怕吃苦,辗转多地,“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另一天在渡口的茅草棚,这一夜无铺盖和衣躺着睡,另一夜锻被毛毯还有热水澡,无论条件艰苦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因为愉悦和烦恼全在于实际工作收获大小”,与他们积极沟通交流,深入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当中与他们共同劳动。他在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从不做记录,他说:“我要感受生活,如果他们的事情我觉得很感动,我自然会记在心里。”,这不得不说是路遥传授给我们的一个写作启发。时光在一点一滴的流逝,奔波仍在继续,路遥就像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地台,无边的荒原上漂泊着。路遥把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创作当中,他严谨的写作态度以及和普通人打成一片的情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路遥的写作精神是最令我敬佩的。1918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2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征战。作家白描回忆说“我记得当时路遥十几天没见,他已经不成人样了,一个办公桌,办公桌上面堆着他的稿纸,路遥的稿纸是整整齐齐的,哪儿在哪儿,哪儿在哪儿,桌子上一点不凌乱,但是地面上不能看,首先是门背后能撮两簸箕的烟头,然后就是那个也忘了喝水,或者紧张啊,熬夜啊,满嘴燎泡,那嘴都烂了,眼睛红红的,他不让服务员进去给他打扫,他不希望别人来干扰他,对自己最大的奢侈的是拉开抽屉的一包桃酥,拼着命13万字22天,把这个东西写完,那的确是很厉害”。路遥在写作达到狂热紧张繁重之时,又常常会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也就凑合了,没有时间,他连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他每天都把自己的任务限制的很死,比如每天必须要写多少字,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他的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是绝对不可以违犯的。他说“我的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他的这种为了文学创作而献身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1992年11月2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路遥走了,但他的作品依然存活。今天,我们重读路遥,会发现:他写苦难,但从来不颓唐,他写人的痛苦,但从来不沮丧,他没有停留在渲染人内心的黑暗面,哪怕就处于一种极端困苦和不幸的境地,路遥也要写人内心的高贵,写人格的光芒。路遥曾说:“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得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有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作者在《人生》的最后一章也写到“并非结局”,这就预示着高加林的生活还有希望。人有希望总是好的。为什么现在一些90后的学生仍然热衷于读路遥的小说呢?我想,虽然小说中的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也都淡忘了那一段社会历史,可小说中传递给我们的那种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却激励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为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奋斗。

陈明娜